好吃懒做网

西夏横山防线在什么地方?横山七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西夏横山防线在什么地方?横山七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有种搜索引擎叫百度

我怀疑题主是西夏现看了绍宋而有此问。

先直接回答:横山就在陕西省北部,横山宋夏对峙的防线方横方横山实际上是对应着今天的白于山-横山山脉。这道山脉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什地山州什地明朝以前一般是西夏现游牧与农耕对峙或中原王朝安置内迁少数民族的地方。

白于山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横山榆林市境内,为东西走向的防线方横方厚层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是什地山州什地无定河及其右侧支流与南部洛河、延河、西夏现清涧河的横山自然分水岭,同时也是防线方横方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主峰白于山海拔1823m,什地山州什地最高点魏梁则达到1907m。西夏现

横山则是横山白于山向陕西省东北部的延伸,是防线方横方芦河与黑木头河、大理河的分水岭,平均海拔1400-1600m,南跨大理河与白于山相连。其主峰为万药山,海拔1601m。

横山县与白于山脉

至于西夏所谓的横山地区,在其初始时是指夏绥银宥四州八县,但随着时代变化(最主要的一个是绥州彻底丢失给了北宋,即绥德),北宋后期的“横山七州则是对应着西夏在此行政建置的七个州、三个监军司,即如图所示红圈处的龙、银、宥、洪、石、盐、夏七州,以及嘉宁军司、左厢神勇军司、祥祐军司。

横山七州均位于陕北明长城一带,其中五个位于长城南侧,夏州与宥州则在北侧

各州、军司治所分别位于今天的:

盐州:陕西定边县

银州: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附近大寨梁

夏州: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宥州: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古城

洪州:陕西靖边县西南

龙州:陕西靖边县东南龙洲

石州:陕西米脂县西北

石州祥祐监军司:石州

宥州嘉宁监军司:宥州

左厢神勇监军司:夏州弥陀洞(榆林市东)

那么为什么横山地区对宋夏双方如此重要,以至于生死搏杀数十年呢?首先从地理的角度看就非常好理解,东起鄜延路的横山向西南延伸接天都山到马衍山,连绵的山脉将宋夏隔开,各居一侧。自东向西排列的诸河流如清水河、马莲河、洛河、无定河、延河、大理河、白马川、榆溪河、无尾河、屈野河等纵横分布,切割山脉,形成的河川、谷地,是宋夏间的自然通道,即“兵行需由大川。”西夏控制了横山,就有了居高临下攻宋的前进基地;宋军夺横山,则进可以夺取整个暴露出来的西夏京畿核心区,退可以将其作为拒夏于国门之外的屏障。除此之外,横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1.横山本地的蕃部是西夏军队的基石,也是决定宋夏军事平衡举足轻重的力量

横山山地作为西夏肇基之处,可耕可牧,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这里作为两国对峙的最前线,当地居民构成了两国军队的作战核心,当地部落的向背也直接影响着双方力量的浮沉消减。

宋将刘平指出:元昊夺取兴灵后,如果能守住横山天险则仍能有效防守控制其发展,然而元昊轻易夺回横山故地,控制了骁勇善战的当地部落,对陕西诸路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终于彻底势大难制:

赵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师问罪,数驰驿奏,愿备藩臣。于时朝廷若止弃银、夏、绥、静四州,限山为界,则德明远居漠北,可无后日患矣。乃以灵、宥两州及山界人户并授之,山界蕃汉、劲勇善战,使德明得畜甲治兵,渐滋边患,此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终不能驰备也。

范仲淹也指出:夏国的横山兵远比本部的河外兵更为凶悍善战,夏人倚仗当地部落为强兵,宋人也招揽地方熟蕃为劲旅,如能拿下横山,则定能断夏人一臂:

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理固明矣,所以秦汉逐西戎,必先得西界之城....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

也因此范与韩琦曾“日夜计议,选练兵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

横山蕃部生活于宋夏对峙的最前线,需要承担极为繁重的兵役。夏国人口稀少,为了自保不得不使用“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的全民皆兵制,一般地区“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一旦有事统统都要接受调度,但在横山地区比这还要夸张,除籍成年男子为兵外,每遇战斗,还会有“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做为杂役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因此,“横山蕃部点集最苦”。

横山地区地形崎岖,部落组成错综复杂,当地居民也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两国之间摇摆。在元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数十年之后,横山地区仍有被记录留着类似藏人发辫的部落(应为吐蕃化党项人),也反映部落制下夏人对当地的管控并不能像编户齐民那样如臂指使。而宋方则不仅吸收当地兵员增强战力,也重视拉拢当地反夏部落以为藩篱,实现联蕃制夏。李继迁、元昊、德明的南下就因为“数与沿边熟户构难”而难以成功,北宋后期随着宋军逐渐占据主动权,西夏横山防线渐次失守,更是年年有大批大批部落投附宋方。总之,地方蕃部作为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其离合向背始终被两国高度重视。

神宗朝起历经神宗、哲宗、徽宗宋军逐渐转守为攻成为占据优势的一方,延边党项部落也开始密集投附宋朝

2.横山地区是西夏国内非常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虽是地理上的边区却是钱粮生产的腹心

在当时一些宋人的眼里,横山一带的地理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这构成了很多文人与边将对宋夏延边地区的描述。


不过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的横山山地比今天的陕西白于山-横山地区还是要好一些的(宋夏战争对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毛乌素沙地等荒漠化问题都与此有关),

虽然西夏时期横山地区无大片的林木,且多为乔灌木林带,但这里的植被尚为优越,尤其是当时天然草场的分布较广。宋夏在划分疆界时,要求“汉界留出草地十里,蕃界依数对留。”《长编》 中也提到安远路泥淖,蓬蒿深至人腋。可见在多雨季节,延州以北的地区“草势喜人”。由此判断,当时横山地区尚有大片的天然草场。陕北延安地区直到1958年还有天然草场,不过所剩已不多了。此外,横山地区聚集了大量的蕃部,一些蕃部从事一定规模畜牧业,当然以草场为生了。总之,西夏时期横山地区呈现是耕地-天然草场-疏林相间的自然景观。

在西夏的经营下,横山地区的农业规模颇为庞大:德靖(今陕西志丹县西)七里平山上,有谷窖大小百余所,共约八万石,桃堆平的“国官窖”是“密密相排,远近约可走马一直”,石堡城“夏人窑粟其间以千数”。至于葭芦、米脂地区,有人们艳称的“歇头仓”,“良田不啻一二万倾,夏人名为珍珠山、七宝山,言其多禾黍也”,宋军攻破米脂寨后,夺得谷物一万九千多石。如此丰富的窖粮,有效地保证了西夏攻宋军队的粮饷补给。“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

农业生产的繁荣保证了粮饷的补给,而横山可耕可牧的特点又使夏人传统的畜牧业突飞猛进。“横山延袤千里, 多马宜稼”,正是当地半农半牧经济高度发达的写照。

横山牧业兴盛,各部普遍保有大量畜群。咸平三年,延州报告,张崇贵等“破蕃贼大卢、小卢等十族,禽获人口、羊马二十万。”而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正值宋军五路伐夏之际,曲珍“于西界大里河北接应西界首领讹麦等十余人,并家属数百口,牛羊驮马近八千”,以上事实反映了这一地区畜牧较强的生产能力。

另外,横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牲畜牧养的具体品种往往也因地而宜,但无论各种畜群是牛羊马等如何混杂,宋军俘获的牲畜中却一定会有大量马匹,也体现出这块优良牧场对马上立国的西夏之国防重要性。

3.横山一带还是工矿重地,是西夏经济国力发展的命脉所在

横山东部的葭芦山出产铁矿,出于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需要,早在元昊时期就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铁冶务”,从事铁矿的开采与冶炼。乾顺时“恃茶山盐铁之利”宋人范育也谈到:“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之府。”

另一个重点是采盐业。西夏东部的灵、会、盐三州是重要的采盐区,尤以横山地区盛产青、白盐的盐州为第一,是西夏的重要财源之一。西夏政权建立后,随着国家对青、白盐生产的垄断,其生产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岁调畦夫数千”,年产量至少达十万斛之多。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皆仰给青盐”。

盐州这个地方的盐,在秦汉时就享誉天下,到了西夏虽然只剩下乌、白二池,可就是这二池却成为日后西夏盐业生产乃至经济生活的核心与基础。“乌白盐池,夏贼洎诸戎视之犹司命也!”对于“以羊马为国”、资源相对贫乏的西夏而言,丰厚的盐利已成为西夏对外贸易甚至维系政权生存的重要所在。所谓“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为命尔”。对此,宋神宗明确指出:“元昊不于环庆作过,非为险阻,盖以乌池在彼,藉青盐以助费”。


党项占据横山,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唐末五代直至北宋初年,是汉地空前绝后的大萎缩时期。尤其是西北,至五代宋初时天水以西、延安以北几乎已尽为党项、吐蕃、回鹘所占据,汉文化非常式微。党项在唐朝历经两次大规模内迁,安史之乱后原陇右诸州党项纷纷前往关内的庆、夏、盐、灵、银、绥诸州,逐渐取代了鄂尔多斯一带的粟特人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唐设72党项羁縻州,而唐末陕北10党项州便号称20万口。自唐朝永泰年至大中年,剽悍难制的党项愈发强大,与唐的冲突也愈发频繁。会昌年间,李德裕便忧虑的认为“党项愈炽,不可不为区处”;会昌二年以后战争几乎年年不断,唐宣宗在委派白敏中为司空,招讨南山、平夏行营都统去筹备征讨党项时甚至说:

或以竹一个植舍外, 见才尺许,远且百步,帝属二矢曰:“党羌穷寇,仍岁暴吾鄙,今天我约,射竹中则彼当自亡,不中,我且索天下兵翦之,终不以此贼遗子孙。”左右注目,帝一发竹分,矢彻诸外,左右呼万岁。

(所谓的“平夏党项”即指横山一带的党项,因夏州等地多平坦沙丘)

可见唐朝对党项的重视。

到了五代、北宋初年,党项迎来了其史上第四次大迁徙——几乎年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向南迁徙,进入横山山区;另外还不断西进移居兴灵平原。至宋初,横山北侧的夏州汉民已不及居民十分之一,山南的绥州等也各有数万部落,号称汉民最众的兴灵除了驻军外只有一二万民人,沦为“群虎之中”的飞地。这次大迁徙重塑了横山一线到兴灵地区的民族风貌,而无能的宋朝君臣一番窒息操作后,也彻底葬送了横山与兴灵。

北宋前期的部分党项部落南迁记载
宋朝陕北一带部分党项部落


宋朝后期也慢慢开窍了,逐渐利用其地大人多的优势修筑堡垒搞消耗战稳步推进消耗西夏,同时经略河湟断其右臂。

宋哲宗亲政后起用章惇等主战派人士,绍述神宗遗志,“罢画疆之义(议)”,行开边之策,于宋夏边境兴筑大量城堡寨,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绍圣至元符间(1094-1100) ,宋相继在河东路、鄜延路修筑了太和寨、太和堡、神泉寨、乌龙寨、通秦寨、通秦堡、暖泉寨、威戎城、开光堡、临夏寨、清边寨、镇边寨、威羌寨、殄羌寨等军事设施,将实际控制线推进至今佳县双碾沟、兴隆寺乡、米脂县沙家店以西及龙镇乡北郭兴庄、横山县石湾镇、靖边县青阳岔镇以北(即大理河以北)一线,“横山之腴, 尽复汉土”矣。

宋徽宗拜蔡京为相后,“首兴边事, 用兵连年不息”。宋在熙河路对西夏大规模用兵的同时,又以陶节夫为鄜延帅,“ 筑石堡等四城”,深入横山北缘。陶节夫击退夏人来攻后,乘胜夺取西夏银州,城之,以为固,直接威逼西夏石州。崇宁五年在辽之说和之下,宋降银州为银川城,然而依旧对西夏在横山地区之利益构成重大威胁。1114,徽宗命童贯经制陕西、河东,对西夏采取进攻态势,最终使西夏被迫于1119向宋请和,宋夏战事结束。徽宗时期进筑的诸多城堡寨中,御谋城、威戎城、震威城、芦移堡等皆在鄂尔多斯高原,从而使宋夏直接以横山为界,宋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疆域也达到最大。

当然,距离所谓“灭亡西夏”怕是还有不少距离就是了。

元昊时期西夏版图


西夏贞观年间版图,北宋在河湟至横山开拓了西宁州、湟州、廓州、兰州、河州、西安州、会州、绥州等诸多州郡,逐渐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最后谈点离题的。

绍宋评论区里很多人看到耶律大石占了河西还要挺进后套纷纷表示激动,甚至说会爆发五军之战什么的。我觉得啊,你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问题——

耶律大石他怎么行军去后套??就算占据了,又如何能守得住??

如图所示,所谓的瓜分西夏方案是非常诡异的——河西五州四军司(甘肃瓜沙凉,黑水西平卓啰甘肃),西套至后套白马、右厢二军司,后套黑山军司都归属西辽。(实际数目不只这些,这里只记录谭图中的,谭图未标注的啰庞岭监军司,弥峨州监军司之类我就不提了)

问题是,河西走廊和后套平原在地理上是隔绝的!有人说不对啊,这么多红圈摆在这里,无非是左边那个蓝圈处(西套平原,即兴灵平原)有阻碍,走上面不也能通吗?实际上你看到正北处那个大湖居延泽处孤零零的一个据点黑水镇燕军司就该知道,在西套平原被堵情况下入后套只能北上黑水城(今额济纳旗)补给后再东行,而这地图上黑水城周边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是中央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

换句话说,即使拿下了黑山军司,那也是个和河西后方近乎隔绝的飞地。更何况行军路上如此恶劣环境,如何能保证拿下黑山?

红圈为大石的河西五州四军司,及省嵬城以北三军司。宋方为蓝圈处的宁夏北部兴灵平原与陕西北部横山山地

西夏联通后套黑山与阿拉善高原的,大致有这么几条:

先走居延道,出黑水城,经离疽阿啰磨-棱离碧六者-麦块啰娘-碧啰山-郢麻龙瓦-啊啰磨娘,然后你就进入兴州地界了,别再南下去什么龟顶山了,直接继续北上走黑山道出委林赶往黑山吧;

又或者走阿民道,出西凉府,北上民勤绿洲(石羊河下游白亭海绿洲),这里离西套就隔了一个腾格里沙漠,直接东北行进入白马军司吧。有个问题是史书中没有留下西夏在民勤绿洲有任何行政建置的资料(考古倒是有一定发现),直接白手起家吧。

又或者采取更加硬核的道路,直接跳过河西,从哈密出发转入蒙古,杀到戈壁阿尔泰山以南的多水泉地区。又东经察罕敖包周围的湿地, 行至查干托洛盖一带,然后进入内蒙古境内, 胜利转进乌拉特后旗....

各条道路一路上基本都是这种画风:


当然你要说办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巴丹吉林沙漠有不少小小的湖盆绿洲,腾格里沙漠里头也有小股党项部落,只要精神原子弹管够外加注入契丹内亚武德再吃掉一路上见到的所有人和动物必定能克服万难转进黑山,虽然这年头是个正常人都只会从兴庆府直接吃着火锅唱着歌轻松来到后套...问题是无论怎么样,后套都是与河西在事实上隔绝的飞地,后勤补给和友军救援都是能让人胃痉挛的那种....要是只需要防着什么汪古部之流还好说,问题是敌人随手就能出动四五个整编万户~要是只控制河西也配争霸后套,坐拥整个河西后套兴灵横山后期还包括河湟的西夏也不至于跟辽金争夺一个前套都永远失败了。

另外带着蒙兀人穿越南戈壁省去抢劫黑山的是耶律燕山....这人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他作为都部署参与西辽东征金朝,结果辽军不识地理,困在大戈壁里彻底失败...

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呵呵。

另外老实说,河西这种穷山恶水,没有陇右河湟和西套的配合,就是一个笑话....青唐都亡了还搞窦融张轨那一套,你姓米还是姓丁?夏人这种举国一致的征兵体制常常对河西诸州这种不用太担心安全的地区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榨取人力调往主线战场(宋军五路伐夏的时候,由于河西军尽数向东于阗的商队甚至都可以大摇大摆的一路穿越黑水军司和甘肃军司),横山吃紧后当地还能有几个壮丁都难说(安史之前唐朝在整个河西也就二十来万人,明朝也就三十万人口)。另外夏人有个非常糟糕的毛病,就是跟吐蕃一脉相承喜欢废弃城池迁民于山野.....夏人很多所谓的“州”也就是个名头,跟汉地州完全是两个概念,往往仅仅是标志疆域的军事堡寨而已,城中居民也非常少。考虑到河西早已沦入异域数百年经历吐蕃回鹘各种游牧部落的混战,又长期受不到宋军等强大外敌的实际威胁(也就防一下回鹘于阗之流),各种“州”的防御水平可能还要糟糕。所以说很多人惊叹大石一路横扫河西,我只能说他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于凉州击破灵州军,至于单纯的攻拔州郡,我怀疑可能让刘光世上都绰绰有余......

如果宋方不把赴东部参战的河西兵马还给大石,他怕不是得成为废土王子从零开始捡瓶盖,太喜庆了。

可以去起点看,章说很多同志们贴地图,官家现在每章后面也会加地图。蛋蛋的更新又慢,感觉一个月都花不了十块钱。

北宋和西夏争夺的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横山县)。从战略角度看, 横山之地对于宋夏双方都很重要,对西夏来说,它直接关系到西夏能否立国,并日趋强大。西夏据有横山当自德明始,在这之前,西夏仅据有银、夏、绥、宥等州,因为没有占据横山,远居漠北,与北宋以沙漠为界,在同宋对垒时,往往处于不利境地,自得横山之后,如虎添翼,凭险拒守,聚兵就粮,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对北宋来说,失去横山,西夏人“居高以临我”,使北宋沿边一些州县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为了守住这些地方,不得不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强其前沿阵地。同时,宋军主动出击,也因失去横山,刚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烟俱无的荒凉沙漠地区,一旦兵饷粮运供应不上,只好不战自退。



北宋用武力夺取横山虽然开始于英宗治平之际,但其最早谋划则出现于仁宗庆历年间。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首议开始到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最终夺取为止,共计77年。


姚嗣宗、范仲淹首议


1042年,姚嗣宗、范仲淹首次提出了渐复横山的方案:将主力分三路,每路步兵一万,骑兵三千,使三路军互掠于横山。先鄜廷军,引诱西夏军来应,我方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不与之战。待其困乏撤军之际,则派出环庆军继续引诱其回兵应战,此时再派出泾原之师加入战斗,使西夏军奔命不暇。这是总结历史上在作战经验而编制的夺取横山的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姚、范的之一谋取横山的方案,虽因1044年的庆历和议(宋夏间因此和议形成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而未能实现,但给后来几次夺取横山的方针以直接的影响


熙宁、元丰兴师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与熙河拓边同时,宋神宗也开始尝试攻取夏土。他先是选取了横山方向对西夏发起进攻。治平四年 ( 1067) ,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熙宁四年 ( 1071年) ,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以期尽城横山,实 现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但这一军事行动却以西夏军队先后攻破二城而告终。在这一形势 下,神宗采纳了王韶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州,招抚、攻占熙河地区散居的羌和吐蕃部族,以期达到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军事构想。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辽宋边境争端和交趾侵宋事件,以及熙河路羌、蕃部族的反宋战争,却打乱了这一军事部署的继续实行,宋神宗被迫停止了西征的脚步。



元丰四年 ( 1081年) ,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五路中,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李浩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种谔作战积极,率所部沿无定河西进,起初势如破竹,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就因为军粮供应不继,又逢大雪,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泾原路刘昌祚部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宋军屯兵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师。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童贯终取


徽宗即位后,继续对西夏主动出击。他任命童贯总领永兴、鄜廷、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边事,整个北宋西北边防大权掌握在童贯手中。童贯“少出李宪之门”,自掌握西北边防大权后,继续推行李宪进筑之策,上疏进筑横山,合诸路兵出塞进筑,一步步向横山推进。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等为将,率领鄜廷、环庆之兵出肖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取永和寨、割沓城、鸣沙会,大败夏人而还”。由于这次战争宋军大获全胜,最终夺取了横山地区,意味着北宋和西夏横山之争的彻底结束。

具体历史我是不大懂的,不过最近刚走过统万城,前两年去过靖边。

统万城应该是原来的夏州,靖边应该是原来的龙州吧。这次去统万,我是从榆林过去的,又从米脂附近东行渡河到吕梁。

碎碎念就是这些年绿化太好了。。。统万城附近完全看不出沙漠化,青草悠悠,绿叶葱葱,榆林附近也看不出有戈壁的感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好吃懒做网 » 西夏横山防线在什么地方?横山七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